免责声明: 本文基于个人经验分享,内容可能因时间、地区或个人情况而异。操作前请结合实际情况判断,必要时查询最新官方信息。如有疑问或建议,欢迎留言交流。

背景 | AI 如何定义“你几岁”
最近 Google 宣布将在美国使用 AI 估算用户年龄,不再信任注册时填写的出生日期,而是基于用户的搜索历史、观看偏好、账户时长、设备行为等一系列“行为数据”推断你是否未满 18 岁。若被系统判断为未成年账户,将自动启用 青少年模式:
消息来源(英文):
青少年模式
- 禁用个性化广告
- 启动 YouTube 数字健康功能(如睡前提醒)
- 关闭 Google Maps 时间轴
- 限制 Play 商店成人应用下载
如果系统判断错误,用户需提交政府 ID、自拍或信用卡来证明年满 18 岁才能解除限制 。这项措施将从小范围的美国用户测试开始,如果效果理想,将扩展至你我所在的地区 。
Reddit 社群网友:不只是技术,更多是焦虑
不少 Reddit(国外最大的社交论坛) 用户在底下抛出各种观点:
“This isn’t based on that. This is based on a user searching for or watching content that caters to underage people.” — 有人直接指出不仅是视觉年龄判断,而是整个行为习惯带来的分类风险 。
也有用户非常幽默地评论:
“Time to curse more so AI thinks I’m a grown‑up.” —— 有人半开玩笑地说“我要骂脏话,让 AI 觉得我已经成年。”的确滑稽,但反映出人们对 AI 模型单一判断标准的无奈 。
还有人思考更深层次逻辑:
“If you are a determined teenager looking to find porn … this is not foolproof.” —— 有用户指出依然有 teens 会绕过 AI 机制,用 VPN 等手段绕开限制 。
这些观点让我意识到:当 AI 不仅用成人世界的行为门槛衡量年龄,很多成年人也可能因为行为背景异常被误判为“未成年”,尤其是账号共享、家庭使用、内容偏好非主流的情况。
我的想法 | 科技与控制的边缘反思
作为一个写教程、折腾技术,还频繁跨区使用账号的小白博客作者,我对这件事情感触尤其深刻:
- “数字身份”的不确定性——AI 判你几岁不是你填的身份证,而是你说你看了什么、搜索什么,甚至你看时间段、用什么设备。这种“行为身份证”虽然看似智能,却把我们推向别人的“算法标签”里。
- 误判成本越来越高——一旦 Google 给你套上“青少年账户”的标签,整个生态能力就被弱化:广告多了没意义、地图时间轴没记录、无法下载某些 app……这感觉就像你未成年身份被永久冻结。
- 无感收集 vs 隐性档案——虽然 Google 说它不保存新生物特征信息,也会删除自拍影像,但利用行为做模型本身就是在长期构建“用户档案”。这些模型能推断出你的年龄,未来还可能预测更多个人特质。
- 跨国用户尤其脆弱——我个人一直在使用 VPN、多个国家 Apple ID、Amazon 账号之类操作,如果 AI 因为“行为像少年”误判,很可能会触发安全机制,甚至风控限制。这和我之前写的“跨区购买礼品卡被封号”的经历有异曲同工之处。
写在最后
Google 使用 AI 做年龄判定,是一种全球趋势与政策的响应(如英国在线安全法、美国儿童隐私保护法规等),技术虽初衷是保护未成年人,但其背后反映出的对行为模式的广泛审视和潜在限制,值得每个数字移民深思。
作为一个在技术世界里折腾、又尝试记录真实体验的博客作者,我更希望读者看完这篇文章,能多想想:
- 当“算法比你知道你几岁”的那一天到来时,你还能否掌控自己的数字身份?
- 误判带来的体验损失,是否会成为未来日常?
- 面对 AI 模型的强判断,我们该如何权衡便利、安全、自由之间的问题?
可以想象,在不久的将来,AI 将不只是我们生活的工具,而是潜移默化地参与我们每一次决策——从我们吃什么、住哪儿、用哪个 App,到我们能不能访问某个页面。
最让我感到不安的是:如果有一天,AI 不再只是“执行命令”,而是拥有了某种偏好、倾向,甚至“意识”,那时候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?
我们是否还会拥有真正的选择权,还是只能活在它为我们设计好的“推荐列表”中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