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责声明: 本文基于个人经验分享,内容可能因时间、地区或个人情况而异。操作前请结合实际情况判断,必要时查询最新官方信息。如有疑问或建议,欢迎留言交流。
最近越来越觉得自己记性不如从前了。很多事刚发生没多久,就要在脑海里想半天才能拼起来。连昨天吃了什么都得回想半天。
所以打算从今天开始,记录一下生活中发生的事情。不光是当下的所见所感,也算是一种生活备忘,留给未来的自己看看,回想当时的心情。
今天是 2025-10-26 九月初六,隔壁邻居家嫁女儿,白天举行了挂灯笼仪式。街坊邻居、亲朋好友都来了,家里里外外一片忙碌。中午就在家门口摆了将近四十桌酒席,这是我印象中在附近见过规模最大的一次宴席。菜式很简单,十个菜加主食水饺。只是人太多,主家可能也没预料到,菜的分量显得有点少。一盘炒西葫芦,七八个人一桌,刚上桌就见底,人均两块都不到。大家吃得倒是热热闹闹,气氛挺好,只是菜的量着实不够。

2025年10月24日,九月初四,86岁的姥姥在大姨家摔倒了,这次摔得挺严重,又是骨折,偏偏还是在原来的位置。其实去年的那次手术刚好就在那儿做过钢板固定,这次医生说不是骨头再断了,而是钢板折了。听到这话的时候我挺懵的,心里想着,钢板不是金属吗?怎么还能折?难道它不是一整块的,而是两块拼接起来的?如果是这样,难道断的地方就是拼接处?我没敢多问,也不太懂,但总觉得这事儿让人有点无法理解。
去年那次骨折,姥姥年纪大,本地医院都不敢收,说风险太高,怕手术中出意外,最后只能转到石家庄骨科医院。那边经验丰富,手术也算顺利。术后头几个月,姥姥一直卧床,几个女儿轮流照顾,慢慢地才敢让她下床,用助行器在屋里挪两步,自己能上厕所。那时候大家都挺欣慰,想着能恢复到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。
可没想到一年不到,钢板又折了。姥姥说腿一动就疼,后来去医院拍了CT,发现是钢板断了。本地医生的建议挺直接:能减轻痛苦就行,别再想着恢复走路。也劝家属不要再做手术,说这次手术风险比上次还大。毕竟要拆掉原来的钢板,再重新固定,对快九十岁的老人来说太折腾。而且就算做完,也不见得能恢复。
但如果不手术,那就意味着姥姥大概率要一直卧床。女儿们照顾起来会更辛苦,而姥姥自己肯定也不好受。联系之前在石家庄的医生后,人家建议 10月28日再去石家庄做个检查,再决定要不要动手术。其实我们心里都明白,大概率是得做的。姥姥身体虽老,但基础状况还行,只是风险确实不小。手术费又得是一大笔,这就免不了在儿女之间引起矛盾。
姥姥有四个女儿和一个儿子,这些年主要都是女儿们在轮流照顾。儿子还在农村老家,说是要上班,儿子媳妇要照顾她瘫痪的母亲,确实也没什么精力来照顾姥姥。姥姥的几个女儿倒也能理解,只是心里难免不是滋味。尤其是遇到花钱的事,就更容易生出怨气。
我们这辈人都知道姥姥儿子(我称之为舅舅)年轻时条件好,在银行上班,家里早早买了VCD,还做过租碟生意。可后来他迷上了赌博,败光了家产,还欠了一屁股债。那时候我还小,只记得他经常跑来我们家,非得要钱才走。爸爸最后没办法,只能给他一笔钱打发走。
后来姥爷去世,舅舅债有没有还清也没人知道。但从那以后,舅舅就什么都不管了。上次姥姥做手术,花了两万多,女儿们平摊每人七千,舅舅一分钱没出,理直气壮地说自己“没钱”。谁信呢?那时候他还说,自己还债的钱都是用女儿上学的奖学金凑的。我们都明白,这不过是找借口罢了。你还有儿子呢,在钢铁厂上班,你真想还,怎么会让女儿拿奖学金来还?其实就是不想出。
上次做手术的钱,是姥姥最小的女儿先垫付的。因为家里人都知道她条件好,做这个理所当然。可谁也不愿意总去当那个“好人”,毕竟有些钱真的收不回来。这次姥姥又要手术,小姨已经明确说不再垫钱。大家都觉得,这回就让儿子先拿主意吧,不能总护着他。
让我气愤的是,上次姥姥手里其实还有五六万块钱,那笔钱原本是留给自己治病用的。结果舅舅硬说那钱谁都不能动,要留着给姥姥办后事。可最后,那笔钱却花在他自己家房子装暖气上。那一刻我真的理解了“心凉”这个词。他那句“那笔钱谁都不能动”,其实意思是——那笔钱,只能他动。
这些事想起来就让人心里发堵。明知道老人需要照顾,可偏偏有个儿子是这样的德行。做女儿的再有心,也抵不过这样的不公。
我作为晚辈,其实什么都帮不上,只能看着一幕幕发生。心疼姥姥,也为舅舅那种无赖的态度感到愤怒。一个人可以穷,但不能没良心吧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