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责声明: 本文基于个人经验分享,内容可能因时间、地区或个人情况而异。操作前请结合实际情况判断,必要时查询最新官方信息。如有疑问或建议,欢迎留言交流。
前几天路过新乡,想着既然都到了,不如再去胖东来逛逛。这已经是我第N次踏进胖东来的门了——许昌的去过四家五次,天使城也去了两回(虽然有两次纯粹是为了楼上那家蛙店),新乡的大胖、二胖这次也都打卡了。
说起来也有意思,距离我第一次去胖东来,已经差不多三年了。作为一个喜欢观察和记录的人,我觉得是时候把这些年对胖东来的感受整理一下,和大家分享了。

初次相遇:期待与现实的落差
还记得第一次去胖东来,大概是2023年的五一假期。那会儿网上关于胖东来的传说已经很多了,什么”服务天花板”、”超市界的海底捞”,听得我心痒痒的,专门安排了行程去”朝圣”。
结果到了现场,人多得跟菜市场一样。不过让我印象深刻的是,即使人那么多,也不限流,不用排队进门,想买什么东西也能挤到跟前,结账虽然排队但速度确实很快。后来在网上看到其他时候去的朋友说要S形排队,我当时就想,也许我去的时机还算不错。
说实话,那次去是冲着”服务天花板”去的,可能是我期望值太高了,并没有感受到什么特别震撼的服务体验。买的东西除了那个水果切盒让我觉得还不错,其他的都没什么特别深刻的印象。甚至买了两回榴莲,都不怎么好吃,这让我对胖东来的”品质保证”产生了一丝怀疑。
多次探店后的”祛魅”
连续去了几次以后,说实话,那种最初的向往感逐渐消失了。我发现胖东来其实就是一个很普通的超市,里面的东西价格并不便宜,有些甚至比其他地方还贵。那些网红产品——芋泥小贝、大月饼、炸鸡、香肠鸡爪什么的,我都尝过了,觉得都很普通,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奇。
我开始觉得胖东来被”祛魅”了,就像小时候特别向往的游乐园,长大后再去发现也就那么回事一样。甚至有段时间,我对那些还在网上疯狂吹捧胖东来的声音感到有些反感,心想:”这不就是个普通超市吗,怎么被说得这么神?”
对比中重新发现魅力
可是这次在新乡,发生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。逛完胖东来后,我又去了附近的Ole(华润旗下的高端超市)。就是在这个对比过程中,我突然重新发现了胖东来的魅力所在。
走进Ole的第一感觉是:同样是定位相对高端的超市,但体验差距真的很明显。胖东来那些我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——干净得没有一个指纹的玻璃柜、每个都很新鲜的水果、整整齐齐的食物摆放、快速的结账服务——在Ole这里并不是标配。
我这才意识到,也许不是胖东来有多么特别,而是大多数超市的水平确实有待提高。胖东来的”普通”,其实是建立在一个相当高的基准线上的。
重新审视:什么是胖东来的核心竞争力
经过这么多次的体验,我觉得胖东来真正的魅力并不在于那些被过度宣传的”神级服务”或者”网红产品”,而在于它把基本的零售服务做到了极致的稳定和标准化。
细节的极致追求:就拿玻璃柜来说吧,我这次特意观察了一下,即使在人山人海的情况下,所有的玻璃柜都干干净净,一点指纹都没有。我甚至是隔着玻璃柜拍照的,照片里完全看不出玻璃的存在。这在其他超市是很难见到的。
补货的及时性:只要有商品缺货,很快就会有工作人员补上。这听起来很基础,但实际上很多超市都做不到。
服务的人性化:结账时工作人员不吝惜使用塑料袋,会主动帮你分类打包,提供的配套用品(手套、水果叉、筷子)质量都很好。很多地方都有饮水机和洗手池,餐饮区的桌子上有免费的品牌纸巾,厕所也保持得很干净。
购物环境的舒适度:整个购物过程让人感觉很舒服,不会有那种在其他超市常见的”找不到服务员”或者”排队等半天”的糟心体验。
理性看待胖东来现象
不过,我也觉得现在胖东来确实被过度神化了。很多人已经到了”无脑冲胖东来任何东西”的程度,认为胖东来的所有商品都有绝对保障。比如我喜欢那里的凉皮,但那个麻辣香锅一人份要113块,说实话东西并不多,烤肠也就一般水平。
而且作为外地游客扎堆的网红打卡地,胖东来现在确实给当地人的生活带来了一些困扰。当地人想正常购物也要排很长的队伍,这多少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。当然,从另一个角度看,游客的购买力也让胖东来的效益更上一层楼,这是有利有弊的事情。
给想去打卡朋友们的建议
如果你也想去胖东来体验一下,我有几个实用的建议:
交通方面:不要开车直接去超市,附近有很多停车场,停下来走过去比排队进停车场快太多了。如果开新能源车,大胖附近有个停车场,充电免费两小时,后面三小时才5块钱,走到超市大概500米。
购物心态:就当普通超市逛就行,不用抱太高期望。那些网红产品我基本都试过了,大多数都很普通,倒是面包切片挺好吃的,很细腻。
实用性考虑:这次我买了一些之前没买过的生活用品,像洗洁精、洗衣凝珠、麦片什么的,回去用了感觉性价比还可以。
写在最后:胖东来作为一种”精神”
现在的胖东来,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超市,更像是一种”精神”或者说是一种标杆。它证明了中国的零售业其实是可以做得很好的,关键在于是否真的用心去做。
很多商超也去胖东来学习了,但大多数只学了皮毛,没学到精髓。他们可能会增加一些便民设施,但在持续的服务质量保证上还是跟不上。
路过的话确实可以去感受一下,但我觉得没必要专程跑一趟。毕竟现在外地游客太多,体验和最初相比已经有所下降。而且,当我们把一个普通的超市神化到这种程度的时候,也许反而忽略了问题的本质——为什么其他超市不能做到胖东来这样的水平?
也许,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,如何让”胖东来标准”成为行业的普遍标准,而不是个别企业的独有特色。那样的话,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到更好的服务,而不用千里迢迢去排队”朝圣”了。
作为一个写博客的人,我觉得记录这种消费体验的变化还挺有意思的。从最初的期待,到中间的失望,再到重新理解,这个过程本身就很值得玩味。也许这就是所谓的”成长”吧——学会在热闹和冷静之间找到平衡,既不盲目追捧,也不一味贬低,而是尽量客观地看待事物的本来面目。